2025年5月起,中國計量大學20余名師生奔赴浙江全省11個地市,行走于杭州橋西歷史街區、杭州鋼鐵廠舊址、溫州蒼南礬山、湖州善璉湖筆小鎮等20余處代表性工業遺產現場,開展為期三個月的蹲點式調研,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現場體驗與宣講直播,探尋“八八戰略”視野下浙江省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路徑。
“我的青年時代,耳朵里灌滿了風鎬的轟鳴和鋼釬的叮當。1958年1月1日,第一爐鐵水裹著1350℃的熱浪沖出出鐵口,映紅了半個杭州城……”在杭鋼舊址調研結束后,00后大學生們創作了百米漫畫《我是杭鋼1號高爐,這是我的70年》,用高爐與新時代青年的生動對話,串聯起中國工業發展的篳路藍縷與時代蝶變。作品一經發布,便獲得青年學生的熱烈點贊。
在溫州蒼南礬山,團隊走進這個“四面環山、因盛產明礬而得名”的工業遺產地。這里擁有650多年采煉史,被譽為“中國工業文明的活化石”。“景點多、體驗多”是游客的普遍感受。但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既守住文化根脈,又激發發展動能?團隊提出深入挖掘礬礦文化底蘊,修復歷史遺址,打造有辨識度的文化地標,同時加強系統性保護立法與規劃,讓工業遺產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而在臺州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團隊參觀了中國第一臺雙向潮汐發電機組,發現游客群體以本地學生為主,占比達82.7%。對此,他們建議打造數字化線上展廳,拓展“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得到電站管理方認可。
三個月里,團隊共收集近萬份問卷,深度訪談30余人次,初步形成調研成果《以系統化思維推進我省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實施對策》。帶隊教師表示,希望通過真實調研和科學建議,讓青年在文化建設實踐中貢獻力量。接下來,他們還將以青年化敘事制作工業微電影,把浙江保護工業文化遺產的故事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網絡文化作品。
中國計量大學相關負責人程剛表示:“浙江文化建設‘八項工程’實施20年來取得的成就與經驗,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素材。今年學校組織00后大學生開展循跡溯源調研,引導青年以文化建設小切口觀察經濟社會發展,沉浸式體悟‘八項工程’彰顯的真理力量,讓新時代偉大變革的生動案例深入人心。”
鏈接: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b3bce1aeaacd467094bd4dbb22f01856
新華社、中國青年網、潮新聞、浙江教育強國號、學習強國杭州平臺等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