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想到,自己能在一場展覽里,看到以前根本不知道的西湖秘境。”摩洛哥留學生Loubna在觀展后發出這樣的感慨。她在展覽的留言板寫下自己的感想:“這就像一個漂浮著5000年記憶的湖。”
7月31日,“西湖雅韻·古今對話”文化影像展在閱見西湖拉開帷幕,吸引了百余位國際國內友人前來打卡。活動由杭州國際傳播中心主辦,是“5000年中國看杭州”主題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通過影像與文字的交融,呈現西湖之美,探索文明互鑒與文化傳播的當代表達方式,牽引中外觀眾踏上一場文化與自然、歷史與當下、東方與世界的視覺對話。
以影像力量來一場沉浸式跨文化交流
意大利紀錄片導演萊昂納多·隆布羅索(Leonardo Cinieri Lombroso)首先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中國鄉村與城市的人文畫卷。上個月,他剛剛跟隨杭州國際傳播中心做一場,他的《多麗絲與紅》、《中國鎮》等作品,讓鏡頭成為參與者,記錄當地人的呼吸與步伐。他說:“我很喜歡不同的文化,尤其對中國的文化很好奇,希望我能成為中國和意大利溝通的橋梁,促進更多的文化往來。”在他看來,不論是西湖七月盛開的荷花,還是湖上飄蕩的小船,都能成為東方文明的語境史詩。
“西湖的美,每天都不同。” 都市快報首席攝影記者陳中秋非常擅長以鏡頭捕捉最微妙的自然與人文互動,觀眾們因為他的影像記錄展身臨其境感受了一場“西湖故事會”。比如臺風夜后的集賢亭木柱在狂風中斷裂,杭州如何以鋼筋混凝土讓古跡重生;霧天清晨,游客在斷橋之上駐足拍照,好似進入仙境;雨后初晴,荷葉與水珠相映成趣。“西湖是許多攝影師創作的靈感來源,它因為這些影像、藝術和文學創作等擁有了厚重的歷史,這可能也是西湖在國際上也深受歡迎的原因。”
現場最為動人的是西湖鴛鴦護衛隊隊長程國龍的講述。每年春天他和志愿者們就會架起“愛心橋”,護送剛出巢的母雛鴛鴦穿越馬路,讓它們安全抵達湖心;然后還會陪伴這些小生命度過近兩個月的成長試練,看著視頻中小鴛鴦在西湖自在游玩,現場的觀眾們也紛紛舉起手機拍攝,程國龍說:“我們的守護,不僅是西湖邊的溫情故事,更是杭州注重人與自然的理念表達。”
國際友人眼中的多面西湖
本次展覽的觀展人群中,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中國計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組織了國際留學生集體參觀。來自摩洛哥的Wiame 很喜歡西湖的慢節奏:“在我第一次看到西湖的時候就喜歡上了這里,而且拍了很多照片,它最動人的就是這片位于市中心的湖很好地融合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正在中國計量大學讀國際貿易的Shawnee則是跟隨中國朋友游覽過西湖,他很喜歡展覽中那些有故事的作品,也非常喜歡用無人機拍攝的西湖全景:“這是完全不同的視角,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城市、綠地和湖泊和諧地融為一體,像一幅畫一樣。”來自巴基斯坦的Ahmad Ismail則是對陳中秋拍攝的湖邊情侶印象深刻,“我知道西湖有很多愛情故事,這張照片就好像愛情之都杭州的寫照”。
國際留學生們在展廳流連忘返,紛紛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感言。中國計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輔導員傅文軒說:“這個展覽通過影像讓很多國際留學生深入領略了西湖的美,只有深度地理解中國文化,才能讓留學生把中國文化帶回各自國家,將所見所感傳播開來。”
中外攝影師共創西湖
本次展覽從全球征集到百余幅攝影作品,三大主題板塊——《天下景》《湖與人》《西湖ing》構成一張多文化交織的西湖畫卷。本次參展攝影師除了三位分享嘉賓之外,還有荷賽獎得主、浙江傳媒學院美術館館長傅擁軍,德國金牌攝影師岡瑟·里勒,土耳其Harici媒體主編通奇·阿考奇,常駐杭州的俄羅斯攝影愛好者德米特里·哥羅比夫,以及都市快報資深攝影記者夏陽和韓丹,原杭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馬立群還為展覽提供了30年前的西湖老照片和他30多年中記錄的西湖四季景象。
從雪后斷橋的殘雪風華,到霧鎖蘇堤的朦朧美;從鴛鴦戲水的生態浪漫,到夜色音樂噴泉下的光影狂歡,這些作品將不同時空下的西湖記錄成永恒。
展廳入口的“漂流瓶寄語區”,詩句與祝福交織。“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文化對話的現場演繹。”杭州國際傳播中心代表說,“我們期待,鏡頭之下的西湖不僅能留存記憶,更能將中國故事帶向世界。”
鏈接:https://web-cshd.hbjt.com.cn/article/draft/share/399027?scene=1&id=39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