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寫在中國計量學院首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之際
林建忠
一、前言導語
1978年,國家計量總局的上級部門國家科委向國務院提出要建一所計量領域的學校,以培養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實際操作技能的計量技術人員。于是,中國第一所中等計量專業學校在杭州開始籌建。隨后,學校打造營盤,招攬良才,校名幾易,層次遞升,及至1985年,中國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計量領域的本科院校—中國計量學院誕生了。此時,中國第一所自辦大學—北洋西學學堂(現為天津大學)已經創辦了整整90年;那時,中國已有幾百所幾十年乃至近百年辦校歷史的高校。
在這些具有厚實學術基礎、豐富辦學經驗、長久文化積淀的老牌學校面前,中國計量學院這顆幼苗如何才能茁壯成長并立足于我國高校之林?學校的起步時間已晚,要與老校并駕齊驅,只有用區間換時間,辦出自己的特色,這正如題目的詩句所云。辦學伊始,學校在“為國家計量行業培養人才的小而精學校”定位下,圍繞10大計量中的6大計量進行教學。在那個階段,學校順勢而長,教林試刃,筑本固基,循入常軌。
然而,“世事如棋局局新”。1998年,教育部進行專業目錄調整,原有的計量測試專業全部取消,新的專業目錄中“計量”兩字銷聲匿跡。1999年,全國高等學校擴大招生規模,普通高校招生總數比上年增加45萬人,增幅達42%,此后幾年更是持續增長。2000年,學校的管理體制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管理調整為省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為主。于是,作為一所“為計量行業培養人才的小而精學校”的中國計量學院,面臨著4大問題:①高教規模擴大后的專業特色如何拓展;②專業目錄調整后的行業特色如何體現;③歸屬地方管理后的特色定位如何確立;④辦學興校過程中的特色內涵如何深化。這4個問題若不解決好,學校將既無“雪白”、也無“梅香”。
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內在規律,辦學也不例外,有規律就一定有學理可探究。學校可以看作一個系統,學校的發展對應系統的演化。根據協同學理論,在系統演化過程中,存在若干影響演化的因素或稱變量,而其中對系統演化自始至終起主導作用的變量稱為慢弛豫變量。對中國計量學院而言,“特色”就是這樣的變量。
然而,坐而論道的學理探究并非辦學的最終目的,良好效果才是辦學的終極目標,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只有注學理于踐行。
二、有容乃大
1.規模擴大后專業特色的拓展
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學生數量增加,專業也勢必增加,這就導致與計量直接相關的專業比例減少,行業特色弱化,“梅香”淡化。解決的辦法是對行業“擴容”。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障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其內涵的容量有限。而計量作為一種手段,其依據是標準,目的是質量,可見標準、質量與計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必須對計量進行擴容,將單一的計量轉化為含計量、標準、質量的綜合質檢,通過這種轉化重新界定行業的內涵,拓展行業的外延,由此增加特色專業的數量,擴大專業特色的容量,在擴大辦學規模與保持專業的行業特色之間建立起一個平衡點,解決規模擴大后行業特色保持的問題。此謂“有容乃大”。
2. “2創建”與“2建設”
(1) 創建行業特色專業
專業是高校施行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教育部原來的專業目錄中并沒有與質量、標準化相關的專業。學校依托以往辦學的積累,先后向教育部申報了“產品質量工程”、“標準化工程”專業并獲得了批準,成為全國首個培養這兩個專業人才的學校。同時,學校還獲批了首批“知識產權”專業,建立了浙江省屬高校首個“食品質量與安全”、“安全工程”等專業。特色專業的培養計劃充分體現行業特色,特色專業的創建拓展了特色人才培養的空間。
(2) 創建相關特色機構
院系機構是一個高校實施教學管理的主體。為厘清專業、學科、機構的歸屬與銜接,適應特色專業增加、專業特色拓展后學科與專業建設的需求和提供組織機構保障,學校創建了質量與安全工程學院、標準化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與傳播學院、質量發展研究院,整合了計量測試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3) 建設特色教學體系
教學體系是教學過程眾多要素組成的一個統一體。學校在研究分析行業狀況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行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創新和優化教育、教學內容,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建設了由專業、課程、教材、實踐教學、科技創新等5個基本宏觀要素構成的特色人才教學體系。這5要素環環相扣,既獨立又關聯,從不同方面促進了特色人才的培養。
(4) 建設特色課程教材
課程是專業的基礎和落腳點,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載體。學校實施“平臺+模塊”的特色課程體系建設,開出了“計量學概論”、“標準化概論”、“質量監督檢驗檢疫概論”、“技術監督法律法規”、“產品質量工程概論”等16門全校性公共特色課程,并要求學生修滿2個學分;大部分專業還開設了各自的專業特色課程。學校注重特色教材建設,建立了特色教材專項資助制度,出版了《計量學基礎》等50余部特色教材。
3.特色專業垂范、特色課程優質、特色教材眾需
學校申報的“產品質量工程”、“標準化工程”專業先后被列入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迄今為止全國有7所院校辦了“產品質量工程”(新專業目錄名稱為質量管理工程)專業,起到了推廣示范作用。“產品質量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和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專業的首屆166名畢業生全部都有ISO9000內審員資格證書,其中50多人還取得了初級質量工程師資格,就業率達100%,在“2014-2015中國本科教育專業競爭力排行榜”中,“質量管理工程”專業和“知識產權”專業分別位列全國7所和35所有相同專業高校的第一位。“安全工程”專業通過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承辦了全國高校“安全工程”專業學術年會,辦學水平在本省高校領先。
“傳感器技術”和“質量管理學”2門特色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現代邏輯設計”被評為國家雙語課程和來華留學品牌課程,15門特色課程被評為浙江省精品課程。
由亞太經合組織資助編寫的標準化教材在亞洲8個國家的大學推廣使用。由歐盟資助開發的E-learning標準化教學平臺及教材在德國等6個國家使用。《計量學基礎》、《計量管理》、《電子測量技術》等特色教材已被國內高校廣泛使用。《電器產品質量檢驗》、《質量管理》、《標準化》等3種教材成為國內暢銷書,僅中國質檢出版社出版發行量就達40萬冊。《計量學基礎》、《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管理信息系統》、《質檢法教程》等教材成為國家規劃教材,《標準化基礎》、《管理體系與認證》等6種教材為浙江省重點教材。
三、有仙則名
1. 目錄調整后行業特色的體現
學校最初圍繞幾何量、力學、熱工、電磁、光學和無線電6大計量專業進行教學,接著6大計量專業先后進行了調整與合并。教育部對專業目錄調整后,含“計量”兩字的專業不再出現。以往含計量測試的專業其行業性和實用性雖強,但專業應具備的科學性、知識系統性和邊緣性有所欠缺,不適應新形勢下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作為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必須在本科院校的框架體系下運作,與目錄調整后的新專業接軌,將舊專業目錄中與計量測試相關的專業改變成新目錄中相關的專業。然而,這些專業以及不是從計量測試轉變過來的其他通用專業全國很多高校都有,且辦專業的時間較長,為了取得后發優勢,就要在保證滿足各專業內核這一共性的前提下,盡可能帶一些行業特色的“仙氣”,發揮行業基礎的優勢,在各專業中形成體現個性的行業特色,培養具有行業特色的本科人才。此謂“有仙則名”。
2. “2貫注”與“2融會”
(1) 貫注特色于專業改造
學校將原有的6大計量測試專業進行重組、整合和優化,使其融入到新專業目錄的對應專業中。“幾何計量測試”和“力學計量測試”專業先合并為“精密儀器”專業,然后與“熱工計量測試”合并為“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后來設立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與熱工計量測試相關,新成立的“工程力學”專業將力學計量作為其中的一個方向。“無線電計量測試”先改變成“電子儀器與測量技術”專業,后來形成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電磁計量測試”專業融合進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以及“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光學計量測試”專業融合進了“光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改造后的專業名稱雖然沒有“計量”兩字,卻具有鮮明的計量特色。
(2) 貫注特色于通用專業
學校在所有專業的培養目標中都提出學生要“具有質量技術監督管理知識、質量和標準意識”的要求。除了與計量測試直接相關的專業外,也將行業特色貫注于其它通用專業,從而打造專業的行業特色。例如,“工商管理”專業側重于標準化、計量和質量管理;“自動化”專業側重于計量、控制和管理的一體化;機電類專業側重于機電行業的產品質量管理和質量檢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側重新材料的計量檢測與標準;“應用物理”專業強調磁學和聲學計量測試與標準;“法學”專業側重于標準化、質量的法規法律;“藥學”專業側重于藥品生產、流通的質量檢驗與安全評估;人文類專業涉及計量文化……。
(3) 融會特色于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學校將行業特色全方位地融會到不同環節的實踐教學中。在校內實踐教學方面,與美國德州儀器公司、ZiLOG公司、FLUKE公司、賽靈思公司,日本株式會社東京精密計測社,浙江華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普洛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菲恩測控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在校內建聯合實驗室;與中國唯一的世界級坐標測量系統制造商—海克斯康測量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建立實踐教育中心。實踐教學中注重特色的體現,如“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基于真實生產流水線進行產品的質量檢驗、分析與改進;“工程訓練中心”的機電綜合實驗在生產線上設計“質量控制點”,將質量管理與檢測緊密結合。在校外實習方面,在眾多企業建校外實習基地,注重從基地選擇、實習內容、項目確定上突出特色,如“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組織學生到企業訓練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的建設與維護。在課外實踐方面,對學生分別提出了3個學分的課外科技活動和課外社會活動的要求,組織學生選擇與特色相關的項目進行課外科技活動和課外社會活動,例如“零點調查協會”側重于調查分析我國計量領域的發展狀況等。
(4) 融會特色于科技創新
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是大學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學校引導學生開展各類與特色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實施了本—碩創新計劃;成立了學生科技園,為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平臺;設置了創新學分,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可獲3個學分;組織學生以參加挑戰杯、機械設計大賽、電子設計競賽、航模錦標賽等各種科技競賽的方式,進行科技創新;學科和科研實驗室對學生開放;資助學生科研課題立項,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和自由探索,激發創新意識。
3.專業特色顯效、實踐成果顯著、創新成就顯譽
與計量測試相關的專業,融入到新專業目錄的對應專業后得到了很快發展。“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并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和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專業。
通用專業貫注行業特色后取得了明顯效果。“工商管理”專業下的標準化管理獲得了首屆“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化高等教育獎”,被評為浙江省優勢專業;機電類專業被評為“具有計量、質量、標準化特色的機電類專業復合型創新人才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自動化”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和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成為全國工業自動化人才認證培訓基地和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教育合作伙伴;“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入選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法學”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專業……。
融會特色后的實踐教學建設成效明顯。“計量技術”成為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分別通過ISO9001教學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已為多家國內高校學習和效仿;“中國計量學院—海克斯康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成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并入選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推薦案例;學校與三花集團、中為光電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入選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優秀案例;“零點調查協會”入選全國十佳優秀社團。
學生在與特色相關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以獨立發明人申請并授權的專利數量名列全國高校前茅,其中學生肖午政以數十項專利和成功創業的業績被評為杭州市十佳大學生創業之星,80多位學生的專利被蘇泊爾等10余家知名企業采用或購買。“中國計量學院學生科技園”成為國家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與特色相關的項目獲得了全國挑戰杯一等獎、全國機械設計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全國高校“創意、創新、創業”電子商務挑戰賽一等獎、中國機器人大賽創新組冠軍、全國電子信息實踐創新本科綜合組一等獎、全國航模錦標賽遙控電模滑翔機項目一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特等獎2次,一等獎4次。學生的科技創新為其畢業深造和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學生鄭志淵、李祥波、張秀斌、李彩琴在校期間完成了多項科技項目,畢業時李祥波獲得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全額獎學金,鄭志淵、李彩琴分別考取了浙江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張秀斌被一家公司錄用,起薪達8 萬以上。
四、有本乃依
1. 屬地管理后特色定位的確立
學校雖然歸屬了浙江省,但校名的“中國”與“計量”兩字卻仍未改變。計量是國家戰略和科技創新的基礎,與國民經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加強計量基礎研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要研究制定高精確度和高穩定性的計量基標準。世界經濟競爭“得標準者得天下”,國際競爭中已形成“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的趨勢,國家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將國家計量基標準體系列為重點建設內容。質量事關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國家新一輪質量振興和標準化發展規劃綱要對標準化、質量領域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計量、標準化、質量領域的人才嚴重短缺,而計量、標準、質量是學校之“本”。所以,歸屬地方管理后學校仍定位于計量、標準、質量領域人才的培養,堅持辦學的行業特色,實現與其他院校的錯位發展。此謂“有本乃依”。
2. “2加強”與“2構筑”
(1) 加強政府機構合作
學校加強與國際計量測試聯合會、國際標準化組織、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等國際相關組織與機構的合作,國際標準化組織已連續三年委托學校組織對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訓。與此同時,學校以戰略合作的方式加強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等部委局的合作,承擔“計量師”、“質量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的培訓;與中國計量科學院、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質檢類國家級研究院結為戰略合作伙伴;與浙江省等15個省級質檢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和輸送專業人才協議。
(2) 加強企業地方服務
學校加強與質檢類企業的合作,在企業建立了30個產學研中心;與海克斯康、廣州廣電計量、株式會社東京精密等著名行業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與省內外十余個市、縣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在浙江溫嶺、余姚、金華、麗水、浦江、桐廬等地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3) 構筑特色學科平臺
高等院校的學科是專業的依托與后盾,高水平學科是高水平專業以及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基礎。學校充分認識行業特色學科對于特色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特色學科建設,努力構建特色學科平臺,在為特色人才培養提供學科平臺支撐的同時,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實力。
(4) 構筑特色師資隊伍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要素,一支穩定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全方位構筑特色師資隊伍,為特色人才培養創造師資條件,學校選調和引進有學科和專業特色背景的師資充實到教師隊伍中;選派教師到與特色相關的研究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交流;實施“翔宇計劃”選派教師到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等國外相關機構和高校交流;以特色課程為核心組建團隊,加強特色師資隊伍的團隊建設;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和學者進行與特色領域相關的講座培訓;多渠道創造條件讓教師到與特色相關的國際國內學術機構任職。
3.合作服務顯績、學科平臺迅增、特色師資趨強
學校成為國家標準化人才培養與培訓基地、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設立了“海克斯康班”、“廣電計量班”、“東京精密班”;學校與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開發的“YI-10020C型打火機安全性參數自動分選儀”實現了該產業自動化程度零的突破,因而“中國計量學院—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合作”項目入選中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十大推薦案例。學校有4個二級學院榮獲“杭州市科技創新十佳高校院系”。
學校學科平臺迅增,獲批了唯一設在高校的國家級質檢中心—國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申報并獲批了“災害監測技術與儀器”、“海洋食品加工質量控制技術與儀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裝備檢測檢驗”教育部研究中心;“儀器科學與技術”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標準化與知識產權管理”浙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質量檢測技術及儀器”浙江省協同創新中心;“現代計量測試技術與儀器”、“生物計量及檢驗檢疫技術”、“在線檢測裝備校準技術研究”、“流量計量技術研究”浙江省重點實驗室;“化工產品安全檢測技術與儀器”、“稀土磁/光電功能材料”浙江省工程實驗室;“特種設備與能源環境計量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浙江省技術創新平臺。
“傳感器技術”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一些教師在國際國內相關學術機構中擔任重要職務,如國際標準化教育合作委員會主席、中國計量測試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質量監管重點產品檢驗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質量管理標委會委員、全國認證認可標委會委員、全國電磁屏蔽材料標委會委員等。
五、有龍則靈
1. 辦學過程中特色內涵的深化
計量、標準、質量是三個與行業和專業相關的詞語。然而,這三個詞本身的含義卻遠不止這些。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障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標準是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質量是對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這些定義可用于對具象和抽象事物與過程的描述和判斷。因此,可以將計量、標準、質量的概念和定義由行業、專業遷移到校園文化、個體素質、辦學理念以及管理目標與方式,使其升華,從而深化學校辦學特色的內涵,充分發揮特色的作用。如果說學校辦學是一泓湖水,那么計量、標準、質量則是水中的龍,此謂“有龍則靈”。
2. “2確立”與“2構建”
(1) 確立新穎學校校訓
校訓體現一所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內容。學校確立了校訓“精思國計,細量民生”,這8個字除了將校名巧妙地包含其中外,還有其特殊蘊意。“精”與“細”是計量的追求目標。“思”與“量”,前者體現高校知識群體的行為共性,后者體現與學校專業相關的行為特點。“精思”與“細量”將具體行為與計量的追求目標有機結合,提升了行為的標準;“國計”與“民生”泛指與國家、民眾相關之事,通過將行為對象由專業向社會的遷移,升華了行為的立意。“精思國計”為“知”即精神境界,“細量民生”為“行”即務實精神,兩者的結合體現知行合一,代表了高標準的行為方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事業的使命感。
(2) 確立別致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體現一所學校的價值觀。學校確立了辦學理念“計量立校,標準立人,質量立業”,每4個字都包含三層意思。“計量立校”表明因計量建校并依計量立足、培養計量領域人才、將計量的量化和精確特質用于學校的管理。“標準立人”指的是將標準蘊涵的原則與規范用于素質教育、培養標準化領域人才、用高標準管理學校。“質量立業”要求強化為人做事的質量意識和從業守則、培養質量工程與管理領域人才、追求高質量的辦學目標。
(3) 構建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有機復合體,可以通過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予以體現。學校把行業特色全方位地滲透于學校文化建設全過程,在物質文化上,使各種物化的文化載體呈現出鮮明的特色,例如以行業術語和相關的歷史人物命名學校的路、樓、湖、亭,以視覺印象強化意識;創建國內高校第一個“中國計量史館”,加強計量文化熏陶。在精神文化上,每年組織“世界計量日”、“世界標準化日”、“知識產權日”、“質量文化節”、“計測文化節”、“中國質量俱樂部”等活動,經常舉辦嘉量講壇、啟明論壇、翔宇講壇,營造氛圍,增強行業特色所賦予的意識與素養。
(4) 構建特色教管體系
教學管理對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管理重在制度建設,制度文化也是校園文化的一個方面。學校引入具有鮮明特色的ISO9000思想和方法,將全面質量管理方法用于教學管理,建立了5類教學管理的標準和評估體系。一是集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實驗室、實踐基地、學風、教學隊伍于一體的綜合評價標準體系;二是集教學計劃、運行、質量管理評價于一體的過程控制標準體系;三是以教師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規范為基礎的教學行為標準體系;四是體現特色、強調量化、以積點制形式體現、可操作性強的教學狀態監控和評估體系;五是由第三方機構對各教學環節進行“檢測與診斷”和以計量“教學質量系數”為依據的質量標準體系。
3.校訓理念獲贊、特色文化獲獎、制度體系獲效
具有特色、內涵豐富且獨一無二的校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并與校徽和校歌一起入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織編寫的《百所高校校訓、校徽、校歌匯編》。融專業、素質、文化于一體的辦學理念讓人耳目一新,《計量立校,標準立人,質量立業—中國計量學院“計量文化”》被確定為首批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品牌。
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效果明顯,“傳承計量文化,思量國計民生—中國計量學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中國計量史館”的建立產生了反響,有關“中國計量史館”的介紹發表在布達佩斯2009國際科學史大會計量史分會上,引起國際計量專家的興趣與重視,日本還將其譯成日文轉載在《日本計量史會刊》上。
5類教學管理的標準和評估體系充分體現了計量、標準、質量的特色,確保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吸引了一些高校前來取經交流。
六、天道酬勤
經過對以上4個問題的探究及其在此基礎上的踐行,學校在辦學特色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產生了較大影響、獲得了較高評價、得到了廣泛認可。
1. 枝繁果碩
辦學成效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畢業生受社會歡迎的程度以及在工作崗位上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強弱。
畢業生就業對口率高,60%以上的畢業生在本領域系統以及與領域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就業。許多校友已經成為國家以及各省市質監局、計量研究院、標準化研究院、進出口檢疫檢驗中心等機構和部門的技術骨干,可謂惠及質檢,膏澤計量。畢業生廣受本系統的歡迎,各省的相關機構與部門以及諸如威星智能儀表等數十家相關企業每年到校舉行專場招聘會;學校在利爾達公司等數十家相關企業設立了就業創業見習基地。
畢業生就業率高,在辦學特色下培養出來的特有素質使畢業生深受社會的歡迎,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對工作中碰到的本領域問題比較敏感、理解到位、上手快。畢業生反映,就業時很搶手得益于學校將行業的從業要求滲透到專業教學的過程中。近3年,學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98.1%,名列浙江省屬非師范類高校的前茅,是浙江省的就業工作優秀單位。
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高、能力強。在對畢業生就業率、薪資、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滿意度綜合評價的“麥可思—蓋洛普排行榜”中,學校曾列全國非“211工程”學校的第16位、浙江省的第二位。校友中有的在國際計量局、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等重要單位和部門挑大梁,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的主持完成的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有的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有的是國家軍用電子元器件系列的首席專家,校友中領域名流、行業棟梁比比皆是。
2. 榮褒獲譽
國際標準化組織面向全世界設立了“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化高等教育獎”,學校的“中國計量學院標準化本科教育項目”是中國首次向該組織推選的唯一項目,該項目在與50 多個國家高校推選項目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首屆唯一獲獎項目。頒獎會上,項目完成人向150 多個成員國代表介紹了項目成果,國際標準化組織希望各國組織敦促相關高校以此為借鑒,促進標準化高等教育的發展。
在學校主辦的以質檢人才培養為主題的國際計量標準質量高峰論壇和大學校長論壇上,國際計量局名譽主席、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Terry Quinn,國際計量局主席Michael Kuehne,國際標準化組織副主席George Arnold等專家學者,盛贊學校特色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成就,表示要將學校的辦學方法和成果介紹給相關高校。
在學校主辦的國際計量技術聯合會光電子計量大會上,大會主席Tilo Pfeifer稱“中國計量學院能承辦首次在中國舉辦的這次會議,標志著該校在本領域的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已得到國際的認可”。
在學校主辦的標準化教育國際合作研討會和世界標準合作學術會議上,國際標準化組織前任主席、日本千葉工業大學教授田中正躬,對學校的標準化教育、學生的精神風貌以及校園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3. 聲名撒播
在計量標準質量國際高峰論壇和大學校長論壇、標準化教育國際合作研討會和世界標準合作學術會議、全國行業特色型院校人才培養專題研究會、全國質量工程人才培養研討會上,學校的辦學成果在大會上進行報告,交流在辦學特色、特色人才培養方面的做法與經驗。
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質量報》、《科學時報》等眾多媒體,對學校的辦學特色成果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和報道。
應日本經濟產業省的邀請,學校參與了日本大學標準化教育的推廣工作。美國威騰伯大學和代頓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日本靜岡理工科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幾十所國內外大學就辦
學特色的體現前來學校取經交流。
……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獲得是幾代量院人不懈努力的結果,取得的成績已成過往,前面的道路還很漫長。“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讓我們革新鼎故、和衷共濟、焚膏繼晷、勇猛精進,使中國計量學院之梅散發出更醉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