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浙江大學王宏濤教授受聘我校客座教授,并應邀作學術報告。受聘儀式在賽博南樓412會議室舉行,校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王小華教授為王宏濤教授頒發了聘書,信息工程學院師生參加了聘任儀式。儀式由信息工程學院科研副院長周浩淼教授主持。
聘任儀式結束后,周浩淼教授向大家介紹了王宏濤教授的學術背景,研究方向以及近些年在科研、項目等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王宏濤教授為廣大師生帶來題為“壓電驅動在原位微納米力學的應用以及平臺設計”的學術報告,報告介紹了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在壓電驅動原位納米力學實驗儀器平臺設計方面的工作。基于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原位微納米力學實驗儀器,為研究固體材料內部缺陷形成、演化及其對力學行為影響這一力學與材料交叉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實驗平臺。該平臺采取“分體式平臺、模塊化構造”設計思想,實現了功能模塊化以及接口標準化,提高了系統穩定性、可靠性及擴展能力。通過模塊搭建,快速實現多種原位技術耦合,同時將三維納米操縱、360°旋轉和原位加載耦合,研制了三維重構原位表征樣品臺,通過高精度(0.1 nm)、大行程(2 mm)、三自由度位移補償方案解決了樣品在大角度旋轉過程中難以追蹤的難題。此外,王宏濤教授還介紹了交叉力學中心在仿生機械手、機器人等與柔性電子、5G通訊、VR/AR等技術領域的共融研究。
講座結束后,我院師生與王宏濤教授就科研項目合作等方面做了進一步交流。
王宏濤,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7),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性(20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核心成員(2013),國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2012),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009),浙江大學交叉力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1996年至2004年在清華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2007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2004年至2009年在哈佛大學獲應用物理碩士和博士學位。200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至今。國際期刊《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編委(2009)。致力于力學與人工智能及材料基因方向的交叉融合,提出4D-TEM概念并研發首臺4D-TEM儀器,并應用于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等國防重點單位;提出數據同源、方法同源基于神經網絡的跨尺度計算新方法;以上實驗與模擬方法應用于高強高導銅合金的力學設計,并推動關鍵銅合金材料在高鐵導線、高溫電弧風洞電極及電磁炮軌道等方面的應用。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其中發表于Nano Letters (2012,12, pp. 141-144)的文章被Nature Material主編作為近期研究亮點進行了專門點評 (Pulizzi, F., Atomic turnover. Nat Mater. 2012, 11 (2), 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