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浙江教育報》發表我校黨委書記徐江榮署名文章《堅決扛起教育強國建設的使命擔當》。全文如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了全面部署,提供了行動指南。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肩負著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使命和責任。中國計量大學作為行業特色大學,將堅決扛起教育強國建設的重任,為加快建設創新浙江、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
一、聚焦人才培養,堅定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一是強化思想引領,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打造計量特色文化矩陣,構建計量文化特色育人體系。二是強化宣傳闡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建好用好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計量大學基地,持續打造“8090”博士、00后學生、“銀輝耀黨”講師團等理論宣講品牌,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與宣傳普及。三是強化陣地建設,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和陣地。充分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依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推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實施專業優化與質量提升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工程、教學學術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工程、系統化的教學質量日常監控體系提質增效工程,打造“一專一賽”“一院一賽”人才培養模式。激發青年人才創新活力,開拓“短視頻+”青年文化育人新平臺,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二、聚焦科研攻關,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是引領科技革命的先導力量,這一屬性決定了教育的戰略地位。為創新浙江建設貢獻教育力量,必須堅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一是協同攻關,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強有組織科研與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大人才、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產出為牽引,培育高峰學科、高原學科、高地學科團隊,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新。推動學科人才培養、學術團隊、科研創新“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開辟學科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特色領域“雙一流”建設培育提供新動能。二是引育并舉,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圍繞重點學科、特色學科領域加大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引育力度,實施“一人一策”引人制度,推動“政策紅利”向“引才優勢”轉化。堅持“大人才觀”,分層分類實施“258培養計劃”“環宇計劃”“翔宇計劃”“特色師資培養計劃”等人才培育計劃,為教師提供經費、平臺、團隊組建等精準支持,賦能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三是開放合作,高水平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省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助力市場監管事業發展,深度參與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發揮計量、質量標準、檢測、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學科優勢和智庫力量,充分發揮長三角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聯盟等平臺樞紐作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國家計量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建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助力提升中國標準的國際話語權。
三、聚焦發展任務,全面深化學校治理體系綜合改革
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瞄準學校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重點難點,以治理體系綜合改革全面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一是推進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強化人才發展規劃和“引育用留”制度體系建設,實施“明德學者”“嘉量學者”等人才計劃;推進人才評價與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崗位職責和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分配機制。二是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改革。立足“老本行”優勢特色,著力構建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協同發展的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體系;錨定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圍繞重大項目和重大研究問題,開展學科“計量+”特色品牌建設,加強“大儀器”“大質量”學科群建設發展。三是推進校院二級管理體制和院系機構設置改革。構建校院二級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推動院系調整,促進學科專業布局更合理、人財物資源更集聚;推動科研平臺重組建設,提高科研機構運行效率;推動大學科技園優化重組,更好發揮園區集成創新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功能作用。四是推進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改革。持續推進辦學空間布局優化調整,不斷優化校區功能定位和學院分布;落實基礎實施提質改造工程“一校一策”實施方案,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鏈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2/14/content_613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