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自然伙伴計劃在2025年世界糧食論壇全球青年創新與可持續農業邊會上發布全球青年倡議,號召青年打破專業壁壘,投身生態價值轉化,以青春力量驅動可持續農業創新。此次邊會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官網進行全球直播,由海南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海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國際青年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亞州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
主辦方介紹,自然伙伴計劃是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指導,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發起的社會創新項目,該計劃核心理念是“自然+”,推動自然保護與各行業融合發展,通過“認知改變—能力建設—行動支持”的全鏈條設計,讓青年從旁觀者轉變為生態價值的發現者、轉化者和傳播者。
在倡議下,各地青年已展開實踐。主辦方介紹,四川雷波縣30歲的彝族青年楊牛兒負責的農業種養循環項目,年有機肥產量達3萬噸,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帶動10余位村民家門口就業。浙江寧波龍觀鄉00后陳浩楠采用生態友好方式管理50畝桃園,年產值近50萬元。
同時,科技青年在農業創新方面也展現青春擔當,00后張博愛團隊通過低溫催化活化技術,將工業廢渣轉化為礦物質土壤調理劑,解決鉀長石資源化難題,該技術已應用于火龍果、燕窩果產業。
雷波縣青年向忠平通過“公司+合作社”模式,將2000多畝山地實現大豆、菜籽輪作,還建起糧油加工廠,如今,每畝增收1200元,每戶年均增收6000元。
自然伙伴計劃發起人虞偉表示,“自然伙伴計劃正通過整合國際資源與本地實踐,推動青年在全球視野下探索可持續農業的創新路徑”。
鏈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5-10/16/content_gGbXEOIz.html?gid=28Dga1xp
中國環境客戶端、潮新聞等媒體進行了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