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晨光掠過錢塘江北岸的煙囪群,我總能想起1957年的那個深秋……原來鋼鐵的本質不是冷硬,而是將人的溫度鍛造成不朽的筋骨……”這段充滿詩意的獨白,出自中國計量大學00后大學生們在杭州鋼鐵廠舊址蹲點式調研后創作的百米漫畫《我是杭鋼1號高爐,這是我的70年》。
該作品以工業遺產為第一視角,穿越時空,通過杭鋼1號高爐與新時代青年的對話,講述了中國工業從篳路藍縷到繼往開來的時代蝶變。作品一經發布,便迅速在網絡上引發共鳴,獲得眾多網友點贊。
今年是浙江深入實施文化建設“八項工程”20年。自5月起,中量大組織師生赴全省11個設區市開展實踐調研,在循跡溯源中深刻認識文化建設“八項工程”的重要意義。由20余名師生組成的團隊,先后走訪了杭州橋西歷史街區、杭州鋼鐵廠舊址、蒼南縣礬山鎮、湖州善璉湖筆小鎮、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等地,聚焦20余處代表性工業遺產,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深度訪談和宣講直播等方式,系統調研在“八八戰略”指引下全省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現狀,助力浙江高水平文化強省建設。
在湖州善璉湖筆小鎮,團隊成員在省級非遺湖筆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曉華的帶領下,了解湖筆制作技藝中守正與創新的深層聯結,深刻感悟“八八戰略”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理念。經過深入體驗,團隊提出以“一支筆帶動一座城”的文化活化理念,倡導“文化+”的改革創新路徑,為推進善璉湖筆廠及湖筆傳承館、體驗館、制作活態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
蒼南縣礬山鎮因盛產明礬而得名,這里蘊藏著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大智慧。作為迄今世界上明礬儲量最豐富、開采規模最大的工業遺產,溫州礬礦的采煉史綿延600余年,堪稱“中國工業文明的活化石”。如今,礬礦已打造出數十處主題鮮明的旅游景點和多條文化體驗路線。然而如何平衡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既守住文化根脈,又激活發展動能,成為團隊調研中重點關注的問題。“礬礦的保護與利用講求辯證性。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礬礦文化的歷史底蘊,修復歷史文化遺址,打造系列有辨識度、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標;另一方面,加強遺跡系統保護,如修訂遺產保護立法與規劃,科學推進活化利用,讓工業遺產保護融入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實踐。”團隊最終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活動開展以來,師生團隊扎根一線,累計回收問卷近萬份,完成深度訪談30余人次,初步形成調研報告《以系統化思維推進我省工業遺產活化利用的實施對策》。接下來,團隊還將圍繞“八項工程”實施20年來取得的偉大變革與成就,以青年敘事視角創作系列工業主題微電影,將浙江工業遺產保護與文脈傳承的生動實踐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網絡文化產品,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時代記憶。
“以工業遺產活化保護為主題的循跡溯源實踐調研,引導青年大學生以文化建設小切口了解探索經濟社會發展新路徑,沉浸式體悟‘八項工程’彰顯的文化力量,真正推動新時代偉大變革的生動案例走進青年內心。”中量大黨委副書記程剛表示。
鏈接:http://www.zjjyb.cn/html/2025-08/29/content_65462.htm